多年前,万达王健林提出了“轻资产”概念。日子还很好过,就提“轻资产”,令人费解。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潮起潮落,人们才开始佩服王健林的先见之明。
媒体不必过度关注“轻资产”,但最近兴起的一个词,却值得关注——轻应用。
上海正在进行“一网统管”的轻应用开发。“轻应用”是个专业术语,融合了智能分发、移动搜索等诸多技术,但它的基本理念很容易懂,也很接地气——就是给手机“减负”。
以前,你从手机上完成某个任务,或者使用某项服务,经常需要下载一个新的App(手机软件),这就好比想要吃顿饭,还得自己准备一套锅,麻烦得很;有了“轻应用”,大家共用一套锅,想吃啥盛啥,省事多了。
表面上,它是给手机减负,本质是给人减负——尤其是给基层工作人员减负。报道称,上海一个区,就有376个App、小程序被整合,可见“一网统管”的空间有多大。这么多App、小程序,即便一个工作人员手机上只安装十几个,恐怕也是不堪其扰;更无奈的是,往往越是基层单位,“一个科室(人员)对应多个上级部门”的情况就越多,手机装载的程序就越多。
“一网统管”、轻应用,将来会不会把媒体也囊括进去?或者说,媒体是否也会进入“轻应用时代”?我认为,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。
如果把“基层工作人员”替换为“通讯员”,这种“手机超载”“人员负担重”的情况,也是存在的。
随着新媒体的普及,多数单位的宣传人员,除了日常写材料,职能已经逐渐分为两大类:第一是管理以本单位名义发布的新媒体,比如微信公众号、头条号、百家号、抖音、快手、微博等平台的账号;第二是借助媒体渠道发布信息。
后者又可分成两块:一是只需供稿、不需编辑的内容,和传统媒体时代的“常规投稿”相同;二是既需要自己供稿、也需要自己编辑的内容,即媒体只提供发布平台,也就是传说中的UGC(用户生成内容)。
分析起来还真有点复杂,因为UGC并非媒体独创,微信公众号、头条号、百家号等事实上都是UGC(它们的平台属性太强,我们暂且不把腾讯、今日头条、百度、阿里巴巴等视为媒体)。
换句话说,媒体界的UGC,在诞生之初,就已经步人后尘,属于公众号、头条号、百家号之类平台的追随者。出生晚,规模小,媒体UGC的路子显然与这些大平台有明显不同,特色鲜明。
比如澎湃的“澎湃号”,政务类注册者占到了72%以上(据蔡雯等人的研究,截至2020年11月);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“南方号”也与广东各党政机关建立了深度联系;齐鲁晚报的“壹点号”则不仅成为机关事业单位的信息发布平台,与“文学鲁军”的联系也十分密切,在文学界有着广泛影响力。
媒体内容产品的创作,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“云创作”特征:一方面,媒体自己生产内容,并拥有少则几十、多则几百个发布端口;另一方面,媒体又着力打造自己的平台,通过UGC来吸引广泛的创作者。创作者、发布者乃至发布平台的界限,都已经模糊。
这种形势,一方面促进了媒体信息的流动、传播,扩大了媒体影响力;另一方面,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,尤其增加了基层员工的工作量,而且很多是重复劳动。以前只在本平台发布就可以了,现在除了本平台,还有其他平台等着你。
借鉴上海“一网统管”模式,实现媒体发布的“轻应用”,已经成为现实需求。
对“信息提供者(机构)”而言,“轻应用”很有必要,过多的发布渠道不仅增加了工作量,也会导致一些账号长期休眠,甚至有被盗用的风险;从“信息传播机构”的角度而言,它们同样存在定位交叉、属性模糊的情况,相互之间替代性强,重复劳动多。
解决的办法,一是利用AI技术,实现稿件自动生成、发布;二是采用类似“媒体联盟”的形式,统一审核标准,实现联动发布,避免重复劳动。
标签:游戏攻略